信報月列 6/2015 大環境不變、小環境難變—李遠哲談香港民主 鄧傳鏘 香港恒生管理學院4月21日邀請到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談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這一聽起來「高大空」的題目卻吸引了很多為生活而拚搏的香港人專程前來聆聽。留港短短幾日,李遠哲四出呼籲改變經濟發展方式,警告不減碳人類就會滅亡。接受本刊專訪時,李遠哲更暢談了他的民主夢,以及面對毀譽的心路歷程。 香港、大陸、台灣、新加坡這些華人地區,民主化之路各異。已故的新加坡強人李光耀曾經形容,中國從來沒有民主的傳統。不過,李遠哲接受本刊專訪時卻不認同,強調中國人並非沒有民主的DNA,他對於中國的民主化是樂觀的,預料中國有朝一日會實行民主。 「新加坡這個小城市倒像一間大公司,政府幾乎什麼都要管。民主是要整合大家的意見。即使今日李光耀繼續執政,認為自己的想法代表民意,而不是個人的慾望,亦要讓大家知道、相信,人民才會跟着他走。」 與新加坡對比,李遠哲認為,今天台灣老百姓開始覺醒了,事情開始有了改變。 「我到內地交流,內地很多知識份子問我,中國與鄰國印度有何不一樣。我對他們說,台灣有很多民主經驗,大陸可借鑑,印度就沒有一個台灣。」 談到香港普選爭拗,住在台灣的李遠哲很瞭解。他指出:「香港是一個小環境,旁邊是一個大環境(大陸)。如果大環境不改變,香港是很難會有改變的。」不過李遠哲補充,他相信大環境是會變的,彼此會相互影響,很難說河水、井水不相犯。 李遠哲指出,即使中國真的沒有民主傳統,也可以向外國借鑑,在美國讀書、工作多年的李遠哲,對於美國社會整體的民主素養有很深刻的印象。「我試過參加美國能源部一些會議,由於參加人數很多,第一天討論時意見紛紛,主席就會總結幾個方向,講出其中的異同,然後針對這幾個方向再集中討論,經過腦震盪後凝聚出一個初步共識,然後再討論,再總結。」李遠哲笑稱,目睹這一情景,感受是深刻的,因為「在華人社會,很多會議碰到這一種情況,經過上午很多人七嘴八舌討論後,下午總會有講者對我說,李教授,我今天早上講的不算,我們從頭再開始,所以華人社會民主素養還是要提高的。」 佔領華爾街、阿拉伯之春、台灣的太陽花、香港的雨傘運動,在李遠哲眼中都是年輕人表達對現狀不滿而作出的抗議,台灣的太陽花與香港的雨傘運動有很多相似之處。 「我們常常看到政府未能掌握民情,這種情況要改變。政府要聽老百姓、年輕人的心聲,互相溝通、互相了解才能找到好的出路。老一輩的人總以為自己是對的,但往往是不對的。一個好的政治家要多聽、懂得總結、凝聚共識。」 李遠哲1987年與時任上海市長的江澤民一起吃午餐的一番對答是很好的例子。「我問:『江市長,你以前是學運出身的,為什麼去年你對學生運動壓制得如此厲害?』江澤民看著我說:『……現在的學生,四個人一間房,每天都有肉吃,大樓也有人打掃,他們竟然還上街抗議?』我就問說:『江市長,你對上海市滿意嗎?』江回答:『不滿意,我們還很落後。』我再問:『這些貪污、官僚化和太子黨的問題需不需要解決?』江說:『當然要解決。』我答說:『江市長你若對學生說,中國的現狀還需要我們努力解決官僚化、太子黨這些問題,學生會跟你走的,不會站在你的對立面的。』當我笑笑地講這些話時,江澤民非常嚴肅地看著我……我當時的感受是,江澤民市長似乎已經脫離社會、脫離群眾了。」 今年即將八十歲的李遠哲,還經常與各地年輕人交流,對於他們的共同困境是了然於胸的。「年輕人看不到未來,他們覺得奇怪,為什麼政府說經濟在發展,大家都說生活富有了,但薪金卻不足以買房子,財富為何分配這麼不均。他們會疑惑社會的發展究竟是為誰好呢?是為了老百姓,還是為有錢人好呢?政府為何這麼窮?有人沒有交稅嗎?台灣與大陸的服貿協議,是對企業好呢?還是對台灣老百姓好呢?」 民進黨上台對兩岸衝擊不大 台灣有太陽花運動,香港有雨傘運動,大陸的年輕人卻顯得很靜默。「如果內地的年輕人辛苦地工作,卻發現他們的努力得不到報酬,或者不能過一個比較安逸的生活,社會也會不穩定的。」 2012年李遠哲曾經力挺民進黨總統侯選人蔡英文,2016年蔡英文將捲土重來。被問到台灣會否再出現政黨輪替時,李遠哲指出:「由於國民黨政績不好,民意支持度很低,落敗的機會很大。」 外界擔憂一旦民進黨執政,對於兩岸關係會帶來很大衝擊。李遠哲並不擔憂:「我記得1987年與鄧小平見面時,他說到,兩岸紛爭可以留給下一代去解決,現在最重要是把社會弄好。在我年輕的時候,那時候共產黨要打國民黨,國民黨壓制有自由思想的年輕人,許多台灣老百姓不想見到白色恐怖,反而嚮往實行社會主義的大陸。但是後來,共產黨又相信國民黨,與很多反對國民黨的台灣人站在一個對立面。兩岸的糾紛不是民進黨或國民黨執政的問題,而是一個執政黨是否真正為人民着想的問題。」 走出象牙塔抨時弊 李遠哲:不能叫我閉嘴! 李遠哲多年來不甘困於象牙塔,熱衷參與社會、政治事務,79歲仍為遏止全球暖化而奔走。他是備受爭議的人物,當年支持陳水扁被指看錯人,被批評是教育失敗的「元兇」,在內地則被標籤是台獨的同路人。面對攻訐,李遠哲堅定地表示:「很多人對我說要潔身自愛,可是人各有志啊!科學家也應關心社會,推動變革,我願意承受壓力。」 1936年李遠哲出生在日治時代的台灣新竹,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經常和家人到山上避難,躲避盟軍的轟炸。「我在山上待了兩年,沒有上學,從大自然學了很多,這也是我一輩子最快樂的時候。那時候大家很窮,但是河裡有魚,有鳥語、有花香……」 在高一那年,忽然生了一場病,在家裡休養了一個月沒去上學。他開始靜下心,追問人生的目的,閱讀了很多書,其中啟發最大的是物理學家居禮夫人的傳記。「大病後我大徹大悟,覺得自己要掌握自己的生命。從高中開始,我就有兩個願望,一是成為最好的科學家,另外一個願望是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打造更美好的世界。」 無辜成為代罪羔羊 第一願望很快做到了,沒有人會提出異議。1986年,他因為首先以分子角度來研究化學反應的動力學,而與達德利,赫施巴赫及約翰‧波拉尼共獲諾貝爾化學獎。可是,第二個願望,不但未有公論,甚至還招來非議。 熱心社會事務的李遠哲在1994年應行政院院長連戰的邀請,擔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召集人,希望凝聚各界共識,提出一份長遠的教育改革方案,然而在不同政治利益左右下,倡議不斷遭受扭曲。近年來,台灣社會有很多聲音,把教育不能配合經濟發展,以至整個教育的失敗都歸咎於李遠哲。 成為代罪羔羊,被問到此事,李遠哲略帶激動地表示:「我當時的確寫了一次報告給行政院。我既沒有當教育部長,也沒有當行政院長。國民黨不能接受我在政黨輪替中的角色,他們想辦法毀滅,從媒體一直打擊下來。說台灣的教育失敗,李遠哲要負全責。」 參與政治問心無愧 帶來更大困擾的是,李遠哲被視為是民進黨忠實的支持者。在台灣島內以至對岸的大陸,都有人對他的政治立場有所質疑。在2000年台灣大選投票前的關鍵時刻,李遠哲公開發表《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其後又組成國政顧問團公開支持陳水扁,被視為是臨門一腳幫助陳水扁進入總統府的「功臣」。 可是到了2006年,陳水扁家族被揭發涉嫌洗黑錢和貪污,國民黨提出罷免案。當年支持陳水扁的李遠哲強調,之所以支持陳陳水扁,是由於堅信民主政治和政黨輪替這一普世價值,他承認民進黨執政以來,政績有限,弊案不少,對於民進黨未能堅持理想,未能謙卑執政,深感痛心。 在九十年代前,作為科學家的李遠哲幾乎每年都去大陸,1987年甚至獲最高領導人鄧小平接見。不過,自李遠哲近年相繼力挺陳水扁、謝長廷、蔡英文等綠營高層後,李遠哲儼然成為大陸官方的「不歡迎人物」,交流也逐漸少了。 李遠哲淡然地表示:「是非留待下一代人去評論吧!自中研院院長退任後,現時我擔任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中國科學院的人很喜歡我去幫忙,我也去了幾次,當然國台辦的人可能會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在台灣,那些從事兩岸交流的人,常常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大家的利益。」 「那些既得利益者,不喜歡我批評時務,要我『潔身自愛』。但即使在大陸,我也有很多朋友,他們敬佩我,不僅僅因為我是諾貝爾得獎者,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參加了很多社會事務,願意與大家一起,懷有一個打造美好世界的理想。」 改變世界需要不懈努力 假設生命可以重來,會否為了避免壓力及困擾而選擇遠離政治及社會,寧靜地從事科學研究?李遠哲斬釘截鐵地表示:「我還是會批評社會現狀,我最不同意的一個說法是,如果你是科學家,就不要參與社會、關心社會、推動社會的改變。好像要我閉嘴,要我跟社會沒有關係,這是不對的。」 理想與現實總是有很多矛盾,李遠哲擇善固執。「如果有理想而不努力去實現,就是一個虛無縹緲的理想主義者,但我從來沒有放棄過,我還在努力改變我們的世界。」 地球已超載 中國勿重蹈美國錯誤 李遠哲自稱一輩子都在研究燃燒反應,早在70年代就開始研究溫室氣體對全球暖化的影響。他形容2015年是決定人類存亡的關鍵一年,如果今年全球未能很快地就減碳達成共識,下一代就會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甚至難以在地球上存活下去。「人類已看到棺材的一角了﹗」他警告。 環境惡化速度超乎想像 李遠哲舉出一個例子,道出環境變遷比人們想像中的速度快。「我有一個柏克萊大學的同事,擔憂環境變遷的速度,馬上到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買一塊地。現在那邊的森林都已變成黃色了。因為甲蟲一直在食樹葉。以前冬天下雪,甲蟲都死掉了,第二年春天,蟲卵才再孵化出來,現在這些蟲子都不死,蔓延得很快。」 他解釋,農業時代的能源,絕大部分是來自陽光。250年前,在歐洲發生了「工業革命」後,蒸氣機、紡織機所需要的能源,慢慢地變成由地底下所挖出來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等)所供應,自此人類脫離了太陽,脫離了大自然。 在1850年,美國人所使用的能源,9.3%來自於地底的化石燃料,但在1955年時,燃燒木材僅佔2.6%,而化石燃料則上升到93.7%。人類利用化石燃料來創造物質,提升了醫學水準,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提高人類壽命,也讓人口快速增長。 在20世紀初,全球人口不過15億人,到20世紀結束時就已經成長到60億人。以目前的生活方式,需要1.5個地球才能滿足68億人的生活。而今年全球人口已突破了72億人。如果所有的人都要以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來發展,則需要5.4個地球才有辦法。不過,過去不論是日本、台灣、還是現在的中國大陸,大家還是追求美國的發展模式。 李遠哲早年與內地中科院交流時,留下一個很深刻的印象。「當年我到北京,發現交通工具大部分是自行車,就建議要發展集體運輸工具。當時中科院的一位副院長這樣說,已開發的國家燒了很多石油,現在輪到我們燒了。他們一直覺得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是汽車工業與石油,中國一直說城鎮化、工業化還未完成,但問題是地球已超載了,中國還要走美國的道路嗎?」 李遠哲指出,進入20世紀以後,透過大量生產,物品變的更便宜,讓人們更容易消費,例如許多電子產品,生命周期都很短,像是iPhone、iPad,每隔不到一年就推出新產品,於是鼓勵了人們為了更新而消費,產生了許多污染。「現在很多國家,當經濟一下滑,就想設法刺激消費。我經常挑戰經濟學家,強調在以前人口少,地球還是無窮大的時候,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模式還行得通,但問題是現在地球已超載了。」 30年後地球平均氣溫有機會比工業革命前高出攝氏2度。李遠哲解釋:「如果地球溫度上升攝氏2度,缺水人口將達20億,20%至30%的物種將瀕臨絕滅。」 「大自然替人類製造的財富,大約是2倍人類所創造的GDP。我們的糧食有三分之一要靠花粉授精才能生產出來,所以如果蜜蜂,蝴蝶消失了,我們的糧食會出現很嚴重的問題。所以如果熱帶雨林、農地、濕地繼續消失,人類從地球上消失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李遠哲黯然地表示:「自然環境破壞了,人類也不能生存,還有什麼經濟發展可言呢?」 COP21會議結果 決定人類命運 我們的地球還有救嗎?李遠哲形容今年是人類歷史上最關鍵的一年。「今年年底在巴黎將召開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1),如果在這個會議中人類還是沒共識,共同急速減碳,人類的未來將非常黯淡。」 「去年全球氣溫又破了紀錄,很多科學家都認為這攝氏2度的目標可能做不到。我快80歲了,看著環境的變遷以及人類的努力,發現人類的努力遠遠趕不上環境惡化的程度。我的小孫女問我,爺爺你的努力有效嗎?我說如果COP21成功的話,我就可以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