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27/5/2015 【專訪】「地球超載了 不減碳下一代沒希望」 78歲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還不言休,到處奔波宣揚減碳環保意識。「地球超載了,人類社會排碳到2040年是一個極限,我們剩下的時間不多,今年很關鍵,如果達不成減碳共識,下一代沒希望了!」 「我的小孫女問我,祖父,你的努力有效嗎?我說,如果今年底在巴黎舉行的氣候峰會COP21(The 21st session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UNFCCC)成功了,我就可以退休了;如果不成功,我就很擔心人類的未來,沒有多少時間了。」 下一代:為何上一代沒照顧好地球 李遠哲教授接受本報專訪時,憂心忡忡地說,地球超載了,已經承受不了!「我們如果繼續這樣走的話,會一直往下沉淪,年輕人是沒有希望的。50年以後,我已經不在了,但下一代會問,為甚麼我們的上一代沒有好好照顧地球,使我們水深火熱,難以在地球生活下去。」 李遠哲曾比喻人類就像搭載一艘順流而下的船,前方是瀑布,除非掉頭,否則下一代便沒有希望。他解釋說:「20世紀全球人口由15億增加到60億,到今天已是72億;到2050年會變成95億。人均排碳一直在增加,到今天,即使有一個半的地球也承受不了人類排放的有害氣體,如果我們繼續這樣走的話,到這世紀最後一年,溫度會上升4至5度,人是不能生活的。」 最近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公布數據,顯示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濃度創新高,突破400ppm。對上一次二氧化碳濃度達到此標準的,已是約450萬年前,顯示全球暖化達到危險程度。 人類300年 耗大自然千萬年資源 全球暖化與人口不斷增加、能源消耗急升有關,李遠哲指出,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使用石油、天然氣、煤等化石燃料,不到300年消耗了地球千萬年累積的資源。於是,大自然開始反撲。「人類從來都是不見棺材不流眼淚,但今天我們已看到棺材露出的一角……今年美國加州旱災,這是百年最嚴重的一次,更有人說是千年最嚴重的;兩年前(13年11月8日)超級颱風『海燕』經過菲律賓的時候,風力達每小時300公里,超過6,000人死亡,這些影響世界的極端氣候會愈來愈嚴重。」 李遠哲警告,人類未來有很大危機,一個是溫室效應,另一個是自然現象的消失,例如人類三分之一食物,是靠蜜蜂傳送花粉成長的,溫度上升了,蜜蜂不見了,食物便不見了。「我們的敵人其實就是自己。人類敵人不論是氣候變遷或是生態系統的退化,都要靠我們共同改變才能解決。」 李遠哲批評各國對減碳的承諾不夠,就像1997年簽訂京都議定書時,美國一直說發展中國家如不一齊減碳就不簽;而發展中國家則說,已發展國家已燒了石化燃料百多年,現時輪到他們燒了。「我一直說,如果他們燒了,這條路是不對的話,他們要大大去減碳,率先減碳,而且要幫助發展中國家做這個工作,而不是發展中國家跟着他們走。」 今年底氣候峰會 生態最後希望 幸好各國正在努力,例如去年11月,全球兩個排碳大國美國和中國承諾進一步減碳。「不夠!但是一個好的開始。」李遠哲直截了當地說:「我們一直說已發展國家,要拿一筆錢給發展中的國家,幫忙他們轉型。每年有1,000億美元,從2020年開始,從已發展國家給發展中國家。今年2月這個承諾已大概有600億美元,到今年底能夠達到1,000億美元,可能性比較大。」 李遠哲把最後的希望,寄於今年年底的COP21,冀盼人類社會改變「生產——消耗——再生產——再消耗」的經濟發展模式,回歸自然,節約減碳。「如果COP21大家同意減碳,改變我們社會發展的方向,人類社會就可以邁進另一個境界,我們還有希望;如果今年大家還是不能同意,還不趕快減碳,我想下一代確實是很辛苦的。」 李遠哲為人類社會排碳算了一筆帳,如果我們再走「生產——消耗——再生產——再消耗」這條老路,預計2040年是人類的極限。他自問自答說:「我們還可以排碳多少?如果我們排到1萬億噸二氧化碳的話,溫度就會上升2度。我們現時每年排放400億噸,所以1萬億噸,25年,2040年大概是極限。很多人擔心我們要保持(溫度上升)2度,可能沒有多大的希望了,但是我們只要有一點點希望,就得努力。」 要回歸太陽 取無窮盡再生能源 那我們怎麼辦?李遠哲提倡過低碳生活。他指出,過去人類社會是依靠太陽、依靠自然,如今我們要回歸太陽、回歸自然,利用無窮盡的再生能源。「太陽一小時傳送到地球表面的能量,相當於人類社會用1年的能量,只是我們沒有好好用。夏天很熱,就開冷氣,想把熱趕走,可是排放更多二氧化碳,變得更熱。科學的發展,在50年之內一定可以把能源回歸太陽。1977年發明太陽能的時候,當時每瓦發電成本要76美元;到了2013年,每瓦成本大幅降到0.14美元。前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就說,10年之內太陽能成本比油氣燃燒發電還會更便宜。」 無關環保 經濟受阻因素多 有人經常把環保與經濟發展對立,認為環保阻礙經濟發展,李遠哲不以為然,「不能把環保說成是經濟發展的代罪羔羊。」 建航空城 憂變空城 香港和台灣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說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台灣在爭論興建桃園航空城,香港也說要建機場第三條跑道。可是李遠哲極力反對台灣建航空城,他考慮的不是經濟發展,而是減碳。「航空城是希望大家飛到台灣,或者飛出去,換言之也就是鼓勵消耗。我一直在批評,我們不能夠繼續生產、消費、鼓勵消費,這條路是走不遠的。」 「還有,如果今年全世界都同意減碳,那麼石化燒得少了,全世界人說我們要開始節約,飛機的數目應該會減少的。另外一個是碳稅,費用會增加,所以如果建一個航空城,飛機少了,就變成一個空城。這個發展方向是不對的。」 對於有論者指出,台灣是犧牲經濟搞環保。李遠哲不以為然,「不能把環保說成是經濟的代罪羔羊。(台灣)環保做的也不夠,不是因為環保而導致(阻礙)經濟發展。這樣說法是不對的。台灣的經濟跟很多製造業外移,先到大陸,現在又到印尼、越南,而且台灣沒有把工業提升到相當高的位置,都是有關係的。台灣的經濟變成這樣,是有很多關山阻截、不透明不合理的事情,使我們的經濟不能上軌道。」 製造消費 此路不通 李遠哲補充說,很多傳統的經濟發展跟環境是相牴觸的。「跟以前不一樣的是,以前我們人口少,地球很大,所以經濟發展一直在製造消費,經濟不好的時候就鼓勵消費。這種發展模式還可以。但現在不一樣,我們超載了,製造消費這條路走不通了。」他說,人類已回不到25年前,但我們可以改變發展模式,不要再走美國由汽車工業、石油工業帶動經濟發展的老路。「現在改變,還有機會。」李遠哲語重心長地說。 高中兩願望 孕育諾獎得主 李遠哲198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令他立志成為科學家,並關注溫室效應、人類的未來,源於少年時的兩個願望。 冀成科學家 打造美好世界 「我從沒想過要變成一個有名的人,只希望變成一個有用的人。」李遠哲回憶少年時的一場大病,令他大徹大悟。「我高中一年級的時候,得了一場病,休學一個月,大徹大悟,到底人生活着是幹甚麼的?那時候就想掌握自己的生命,有必要到學校去受學校教育的擺布?我能在學校學甚麼?但是我要學更多,變成自己的主人。所以高中畢業的時候,只有兩個願望,一個是成為好的科學家,另一個希望跟志同道合的人打造美好的世界。我今年年紀已經不小了,但是我心裏燃燒的就是高中時的兩個願望。」 李遠哲當年得的是肺病,在休學養病期間,讀了居里夫人的傳記,讓他有成為一位化學家的想法。1961年進入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原子科學研究所放射化學組碩士班。1962年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就讀化學系博士,畢業後在美國多間著名大學任教。 70年代起 已關注溫室效應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李遠哲已開始關注溫室效應、減碳的問題。「我是學化學的,我一輩子裏面很多時間都在研究燃燒反應。在70年代,談到ozone layer(臭氧層)時就開始關注,尤其是因為人類社會這百多年來,能源都是從石化來的,以前都是靠太陽,我作為科學家很了解,所以我非常關心我們社會這樣發展下去,到底會怎麼樣。」李遠哲說,其實100年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凡特?奧古斯特?阿倫尼烏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已警告過,人類社會如一直靠石化燃燒,地球會暖化。 「國民黨選總統 落敗機會大」 李遠哲既是一名國際級科學家,亦是台灣政壇重量級人物。明年1月台灣總統選舉,李遠哲預測國民黨落敗的機會很大。 2000年台灣總統選舉,李遠哲在關鍵時刻力挺民進黨的陳水扁,成為壓倒國民黨的「最後一根稻草」,令台灣「藍天變綠地」,民進黨執政,台灣第一次實行政黨輪替。 青年看不見未來 全球問題 明年1月又是台灣總統選舉,民進黨有多大機會執政?換言之,國民黨會繼續執政嗎?「我現在只能說國民黨落敗的機會很大。」對於倘若民進黨再執政,對兩岸關係有甚麼影響,李遠哲沒有正面回答,只說我們要有地球公民的概念。「兩岸關係要從比較久遠的眼光看。我記得1987年在北京跟鄧小平見面的時候,他也講讓下一代去解決兩岸之間的糾紛。」 去年台灣爆發太陽花運動,香港亦有雨傘運動,李遠哲認為,現時全球年輕人面對共同的問題,就是看不到未來,對現狀不滿。「台灣的太陽花運動,很有趣的就是很多年輕人看不到未來,因為看到經濟的發展,他的生活沒有改善,買房子也買不起,薪水沒有增加,他們看不到將來,但是政府一直說,我們經濟在進步。台灣跟大陸貿易協議,年輕人一直在問,這個對誰好?對企業家還是我們好?」 李遠哲指出,這幾十年來全球化的進程中,全球有一個共同地方,就是能夠把地球當作他們舞台的人得到好處,在土地上努力工作的人得不到好處。「所以你看在華爾街佔領或者阿拉伯之春,台灣的太陽花運動,都是年輕人,都是對現狀的不滿,是希望未來有更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