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 07/11/2014 香港需要更多小型博雅院校 何順文 香港高等教育有其優勢,但亦有不少弱點,包括本科學額嚴重不足、公校發展過分受制於教資會、忽略私立院校發展、缺乏土地興建校舍及宿舍,以及缺乏傳統中華文化價值等。再者,本港傳統院校近年傾向偏重國際名聲與資源規模競逐多於教學育人、過分著眼科技而輕人文價值。要改革及提升香港高等教育,須從縱與橫角度全局考慮。 為擴大學士學額而不動用額外公帑,港府於2009年推動香港成為地區教育樞紐,批地和貸款來鼓勵更多民間辦學團體開辦經評審自資學士課程,支援日後升格為私立大學。對此本港私立(或稱自資)院校的興起,打破了以往香港專上教育由公立院校主導的長久局面。 無疑私立大學(私大)在環球高等教育普及化上的角色愈來愈重要,以彌補公立大學的不足。相對公校,美國很多頂尖的院校都是私立,特別是小型博雅學院(liberal art colleges)畢業生的成就最為傑出,很多優秀的學生(及其家長)更喜歡選擇這些院校入讀。但在香港,私立院校卻只是剛起步,政府強調的雙軌發展模式有待急起直追。 自2000年陸續有六所非牟利私立院校按「專上學院條例」經嚴謹評審註冊成立。這些私立院校大多已建立了大學體系,也有明確計劃與時間表申請正名為大學。他們以自資形式每年提供合共近七千個政府認可的學士學額(令總入學率從18%升至約24%),以減輕本土學生升學壓力,提升社會公平與流動性,更可補充香港所需的人力資源。 針對目前研究型公校過分著重科研、規模、競爭和排名的各種流弊,新興的私立院校正要改變這些偏差的現象。加上私立院校制度有較大的自主空間和較自由靈活,如有足夠資源和政策的配合,可帶來更多教學創新,與公立院校錯位發展,填補現有資助院校發展上的不足之處,也可給學生家長一個不同的教育模式選擇。 博雅院校發展空間 當今很多所謂「研究型」大學主要的問題包括:過分重視學術研究,輕視本科教學及與其結合;研究過分偏重科技,缺少人文內涵;師生關係傾向隔膜疏離,教師缺乏對學生在課堂外的個別指導。 在這種環境下,很多本科生未能培養成為一個「整全的人」。除專業知識外,學生缺少在自我探索、批判性思維、溝通、人際關係、道德判斷力及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很多畢業生缺乏人文關懷及未能成為能悲天憫人的世界公民。 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就是針對上述問題的一種模式,也是筆者認為本港新興私大應考慮採用的本科教育主要手段。新私校應小心分析究竟香港欠缺哪類型大學教育而加以錯位配合。筆者認為研究型及綜合型也已過多及有流弊,私大不應走類似方向。私立院校規模較小,啟發個別學生成長反而更有效。上述美式小型博雅學院就是針對龐大研究型大學的弱點,因此博雅型私大應在香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這種教學育人理念期望畢業生能追求具鼓舞、有意義的工作和生活目標。現代博雅教育也包含一組信念、價值及規範等等,以確保教師對學生在課堂內外的個人化關顧與啟發,對於啟蒙釋智工作付出無私的投入。 落實博雅教育方向 香港新興的私立院校如要落實博雅教育,筆者認為要循下列方向發展: 一、集中四年制本科教育,研究生比例甚低。 二、規模較小,學生不超過幾千人,強調小班教學。 三、通識或共同核心課程不可少於總學分的三分之一。 四、教師著重教學及學生個人發展多於學術研究,其聘用、續約與升職等皆基於此原則。 五、緊密師生關係,教師重視對學生的個別指導,師生能成為終身的亦師亦友。 六、大多學生及部分教師住宿校內,學習與生活全時間結合。 七、重視人文意識與關懷,有濃厚社區感。 當然,博雅教育是一個理想,包含很多本科教育的最佳方法與元素。它不是一個絕對的區別定義, 而只是一個程度的問題。不同院校可因應自己的發展階段、條件和限制,盡量採納上述的理念和方法。 香港的新興院校應推動經改良適合自己的「博雅教育」,使大學生變成為社會上的精英。在參考國際經驗的同時,應該吸取中華傳統教育價值的精華,以作適當的調整與適應,以填補西方大學模式制度文化的不足。筆者任職的恒生管理學院,就是採用經修訂的「博雅 + 專業」教育模式,嘗試為香港高教創出一條新的路向。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可投稿「校長開壇」、「老師陣地」,文章約為600字;學生可投稿「貼堂」、「學生樂園」,畫作需要撰寫100字介紹,而文章約為6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字數約為10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電郵至sunnyhui@hkej.com。本報有最終採用權。 撰文︰何順文恒生管理學院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