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高等教育雜誌 3/2014 推動教育模式變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訪澳門大學副校長 (學術) 何順文教授於今年三月離任澳門大學副校長(學術)一職,出任香港恒生管理學院校長一職。自2009年初來澳出任澳門大學副校長以來,何教授致力在澳大推行課程改革、通識教育及住宿式書院制度,令學生在思維、溝通、自學能力及社會責任感方面均能跟上未來發展的需要。另外,他亦推動多項學院、教師和教學質素等管理的改革,令大學制度進一步與國際接軌。 通識教育是大勢所趨 通識教育是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大趨勢,本科教育的專業知識較窄,應從更廣闊的層面,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溝通能力、自學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這些可轉移核心能力在面對將來社會轉變、職業轉變或晉升時,都較專業知識更重要。此外,學生的處事態度亦很重要,如自我反省、生涯計劃、人文關懷、社區參與、成為國際公民的意識等。日後如有機會晉身中、高層人員甚至是社會領袖時,這些知識技能便十分重要。 何教授表示,今學年是澳大第三學年實行其獨特的共通通識教育課程,待下一個學年結束後,便有首批完成通識教育的澳大畢業生。學生對通識教育的反應一般良好,推行前有意見認為通識科會令專業學科的教學時間減少,但校方修訂課程結構,在盡量不減少專業內容水平的情況下安排更具彈性的課程,減少學生要修讀的總學分。此外,教學模式亦有所改變,更多教師採取了更靈活和互動的教學方式,內容更生活化和涉及實際問題。 專業與通識達致平衡發展 何教授指出,實施新通識教育三年以來,可看到澳大的課程已漸能達到專業與通識平衡發展的目的,澳大各本科課程的學分結構與香港、台灣和北美等地的主流大學相若,都是約七十個學分主修及三十多個學分通識,希望透過不斷探索,走出一條較均衡發展的道路。 澳大目前有四個通識大範疇(語文溝通、科技、人文社會、及自我發展)共13個通識科目範圍供學生修讀(每範圍下設不超過四個科選擇)。涉及的範圍頗廣,例如除針對現今很多人都使用資訊科技及社交媒體,另要求學生透過在課堂上的討論、演說和辯論,將有助人際間的溝通。此外,通識還有音樂、戲劇和視覺等藝術欣賞科目,學生除了增加對藝術的認識外,甚至可以參與創作,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意識和審美觀。同時校方亦特別要求學生上體育課,理論與技巧並重,令學生在身心方面都得到全人發展。另外,學生可修17至21個學分作自由選修或副修。 何教授坦言澳大仍有一些單位主管及教授未能適應通識教學要求,或未能給予應有的重視。澳大教與學優化中心已準備下一學年進行通識課程的整體檢討與修訂,進一步提升教學效能。 談到對學生的期望時,何教授希望學生具備綜合的軟實力,包括獨立思考、語文溝通、終身自學、分析問題的能力及社會責任感,以能對其個人以至社會作出貢獻。住宿式書院促進更深層次的交流和聯繫除了通識教育外,何教授亦在澳大推動亞洲最具規模的住宿式書院制度,而澳大橫琴新校區的落成啟用更令此制度得到進一步落實。住宿式書院讓學生除了在課室學習外,亦可在住宿生活中學習,教師除了在課堂授課外,亦能在課堂外參與學生活動、關心學生、多與學生交流,更全面達到育人的目的。 何教授指出,澳大很重視校內各種人際關係的建立,大學是社會的縮影,如果不注重人際關係,在商業社會複雜的環境下,人與人之間便會越見疏離,所以要珍惜同事之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及校友之間的情誼,才會培養出關懷別人、關懷社會的心。因此,校方會鼓勵學生多與人溝通,大學就如一個小村莊,校內的所有人都是村民,希望學生畢業後除了與同學維持聯繫外,亦能與三至五位較喜歡的教師建立一生亦師亦友的關係。 冀藉制度改進釋放澳大更多潛力 對於澳大未來的發展,何教授認為有需要讓澳大的自主權得到進一步提升,以迎接良好的發展機遇。澳大目前一直進行修章工作,希望在管理及制度上能有更大的改進,以便能夠釋放澳大更多的潛力。而橫琴新校區投入應用後,澳大具備了良好的軟件和硬件,加上同事及同學們的努力,相信澳大定可達到國際級水平。 何教授指出,除本土服務貢獻外,多年來澳大一直很重視國際化的工作。澳大目前與約200所國際院校有協議,為其國際化打好基礎。對於國際化的理解,除是與世界各地的大學建立聯繫交流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負起國際社會責任、關注國際問題、與其他院校合作解決環球急切性問題,在國際上發揮作用。與此同時,國際化交流亦可令師生認識文化差異,加強互信,建立更和諧的社會。 澳門和諧友善包容性強 何教授在澳門工作這幾年來感受頗深,他表示在澳門工作環境較舒適,心境亦較放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諧友善。同時,澳門對不同地方的文化、制度、人和事的包容性較強,但這亦需要注意保留自身獨特的價值。 何教授回港後會出任恒生管理學院校長,但同時亦會維持在澳大的博士生指導工作。憑著港澳兩地的豐富工作經驗,他將推廣及協助兩地的院校更緊密合作關係。他表示,希望可以繼續在恒生管理學院貫徹其教學育人理念,推動建立新的本科教學模式及一所新的自資大學,並與其他高等院校一起錯位發展,發揮優勢互補的作用,為香港以至大中華的高等教育繼續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