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恒生大學與《亞洲週刊》合辦 「疫後亞洲經濟面對的挑戰及機遇」講座 RCEP建立與兩會願景具啟示

2021年4月10日

香港恒生大學(恒大)大中華研究中心與《亞洲週刊》日前合辦「疫後亞洲經濟面對的挑戰及機遇」講座,從疫情後亞洲經濟挑戰、RCEP建立與影響、中美博弈、兩會召開與願景及中國與亞洲經濟發展等範疇,探討亞洲經濟前景與香港何去何從。

是次講座由恒大校長何順文教授及《亞洲週刊》總編輯邱立本先生共同主持,四位重量級嘉賓講者為香港天大研究院副院長伍俊飛博士、中華新時代智庫基金會理事長、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主席及新大中集團執行主席李大壯先生、恒大大中華研究中心主任高朗教授,及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黃平博士。講座吸引300現場或網上參加,主持及嘉賓講者互相交流,討論氣氛非常熱烈。

邱立本先生在開場介紹時指出,當新冠疫苗面世為亞洲經濟復甦帶來曙光之際,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猶如一朵烏雲籠罩各國。但大灣區在金融科技、加密貨幣、支付系統及人工智能等科技上的突破發展,可協助東亞國家向進一步經濟融合邁進。

伍俊飛博士指出,雖然東南亞經濟體處理疫情較西方國家有效,但亞洲經濟發展前景存在兩大不確定因素。第一,疫苗分配嚴重不均、接種進度參差,恐令各國復甦步伐不一。第二,新冠病毒變種為抗疫工作帶來新威脅,是全球經濟復甦的潛在阻力。

2020年底亞洲15國成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為亞洲經濟整合注射一支强心針。高朗教授認同區域合作及整合有助突破難關, 因為RCEP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和投資往來將會大幅增加,「長遠而言,若中國經濟再向上走,必需進行改革,令經濟發展更多元、更開放,同時需持續其多邊主義的長期政策。」其他講者也認同中國應爭取加入CPTPP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在全球化發揮更大貢獻。

全球經濟受疫情重創之際,中國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上升2.3%,是去年唯一錄得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兩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不設GDP增長目標數字,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李大壯先生表示,以往中國的五年規劃是透過外國投資、貿易及內需推動,惟在地緣政治因素影響下,需要透過內循環帶動外循環來發展經濟。

論及香港在中國經濟發展擔當的角色,黃平博士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在科技創新及消費力等方面均處於雙循環的交匯點,而大灣區則是中國經濟雙循環的增長點,這些條件均有利香港從中發揮獨特角色。李大壯先生也建議,香港政府應加強教育及人才培訓,讓香港人更深入了解大灣區文化,參與大灣區發展。

何順文校長回應問題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揭示全球政府及企業對突發危機的應變力不足。長遠而言,他建議大家應重新思考如何提升應變能力及可持續發展方向,共同建立更強韌、抗風險的經濟體系。目的是在效率、韌力與社會包容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

香港恒生大學與《亞洲週刊》合辦「疫後亞洲經濟面對的挑戰及機遇」講座。
香港恒生大學與《亞洲週刊》合辦「疫後亞洲經濟面對的挑戰及機遇」講座。
何順文校長認為,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揭示全球應變力不足。
何順文校長認為,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揭示全球應變力不足。
《亞洲週刊》總編輯邱立本先生表示,RCEP成立為亞洲經濟整合注射一支强心針。
《亞洲週刊》總編輯邱立本先生表示,RCEP成立為亞洲經濟整合注射一支强心針。
中華新時代智庫基金會理事長李大壯先生強調,中國需要透過內循環帶動外循環來發展經濟。
中華新時代智庫基金會理事長李大壯先生強調,中國需要透過內循環帶動外循環來發展經濟。
香港天大研究院副院長伍俊飛博士認為,亞洲經濟發展前景存在兩大不確定因素。
香港天大研究院副院長伍俊飛博士認為,亞洲經濟發展前景存在兩大不確定因素。
香港恒生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主任高朗指出,區域合作及整合有助突破當前難關。
香港恒生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主任高朗指出,區域合作及整合有助突破當前難關。
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平博士指出,香港及大灣區在中國與RCEP經濟發展擔當重要角色。
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平博士指出,香港及大灣區在中國與RCEP經濟發展擔當重要角色。
主持及嘉賓講者一同探討RCEP建立與兩會願景的啟示。
主持及嘉賓講者一同探討RCEP建立與兩會願景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