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 恒生大學於2024年12月20日舉行首屆「傑出中小企ESG及商業表現獎」頒獎典禮。該獎由商學院與初創及中小企資源中心主辦,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協辦,旨在表揚業務表現出色,並成功將環境、社會及管治理念融入日常營運、實現可持續增長的中小企業。今屆共有九間公司獲頒「傑出中小企ESG產品獎」,以及19間公司獲頒「傑出中小企ESG服務獎」,合共28間中小企業獲獎。副校長(教學及學生體驗)符可瑩教授致歡迎辭時表示,ESG及可持續發展理念已成為各行業營運的重要核心,更是中小企業邁步向前的重要一步。商學院副院長(授課式研究生課程及行政人員培訓)兼首席評審萬頴恩博士表示,此獎項不僅肯定中小企在ESG及可持續發展領域所付出的努力,並啟發更多中小企將可持續發展轉化為商機,融入營運核心,實現長遠成功。大會並邀得香港紅十字會、職業安全健康局,以及香港合資格環保專業人員學會的代表,分享對ESG及可持續發展的真知灼見。本屆頒獎禮獲多個法定機構及商會支持,包括職業安全健康局、商界環保協會、平等機會委員會、香港合資格環保專業人員學會、香港紅十字會、香港綠色建築議會、香港註冊承建商商會、中小企可持續發展學會、香港中小型企業總商會、香港中小企經貿促進會、香港中小企促進聯會、香港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中小企國際聯盟,以及技術顧問Riskory Consultancy。 首屆「傑出中小企ESG及商業表現獎」得獎者及出席人士。
The HSUHK Outstanding SME ESG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Award aims to recognize SMEs that not only demonstrate outstanding business performance but also successfully integrate ESG…
2024年12月8日 由恒生大學及激揚工作坊主辦的「香港人才入境計劃受養人生活滿意度調查:社會支持觀點」於2024年12月8日舉行啟動禮。該調查由恒生大學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莫家豪教授帶領,以了解入境人才的受養人在港生活的滿意度及影響因素,為政府完善政策及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教育樞紐提供建議。啟動禮設有專題討論,由莫家豪教授、香港教育行政學會會長李少鶴校長、高才通計劃協會會長簡文聰先生與香港幼稚教育及服務聯會榮譽顧問李樂東先生擔任主講嘉賓,探討如何吸引國際人才留港,並提出優化中小學及幼兒教育以滿足人才子女需求的建議。調查獲香港教育行政學會、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油尖旺民政處、油尖旺社團聯會、油尖旺健康城市執行委員會、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香港青年聯盟及油尖旺青年社等機構支持。調查結果將於2025年2月公佈,為提升入境人才家庭的生活質量及融入香港社會提供實質參考。 (左起)簡文聰先生、李少鶴校長、莫家豪教授與李樂東先生擔任專題討論主講嘉賓。 (左起)堅料網義工團服務基金有限公司總幹事吳日祖先生、香港駿青會會長羅世聰先生、油尖旺健康城市執行委員會代表陳偉豪先生、簡文聰先生、李少鶴校長、莫家豪教授、李樂東先生、油尖旺社團聯會何卓峰副主席、激揚工作坊項目總監林翠怡女士和駿高控股集團董事總經理尹德輝博士。
2024年12月6日 恒生大學與西班牙巴塞隆納雷蒙魯爾大學喇沙校區於2024年12月6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及學術合作協議書,正式開啟兩校的學術交流與協作發展。雷蒙魯爾大學喇沙校區的代表團,包括校長Josep Santos Fernández先生、電子工程學院院長Guiomar Corral博士及國際關係總監Víctor Alves教授,獲恒大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莫家豪教授、副校長(教學及學生體驗)符可瑩教授、決策科學學院副院長劉海教授,以及環球事務處主管丘梓勤博士共同接待。在簽署儀式上,莫教授分享了恒生大學的辦學理念。Fernández先生強調,兩校在可持續發展作為核心等多方面的理念相近,為學術交流合作創造機會。恒大代表並介紹商學院管理學系和決策科學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學士課程特色。雷蒙魯爾大學喇沙校區代表亦闡述橫跨人工智能與管理學、數據科學、健康工程等專業的新課程,如何緊貼數碼時代脈搏及需求。兩校期望往後發揮各自在不同學科上的優勢,開展學生交流以外的全面合作。 Josep Fernández先生(左)與莫家豪教授簽署合作備忘錄及學術合作協議書。 兩校代表出席簽署儀式。
2024年12月6日 第二屆亞洲可持續發展與環境、社會及管治高峰會於2024年12月5至6日在印尼峇里舉行。該會議由恒生大學ESG研究中心和印尼愛爾朗加大學ESG研究中心聯合舉辦。恒大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莫家豪教授在歡迎視頻中表示,恒大在推動學術研究方面發揮領導作用至為重要,並提供機會分享亞洲有關ESG以及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實踐。他樂見恒大ESG研究中心與海外大學,為亞洲從事ESG研究的學者創建寶貴平台。高峰會共頒發三個最佳論文獎及兩個新進學者獎,並發表了來自12個國家和地區逾60篇論文。高峰會匯集來自 48 所大學的參加者,以及學者、博士生、企業高層、政府官員和非政府組織專業人士,以了解 ESG 的最新發展。 恒生大學ESG研究中心主任鄭子云教授(左)與愛爾朗加大學ESG研究中心首席執行官Iman Harymawan教授互送紀念品。
2024年12月4日 榮譽學院畢業慶典於2024年12月4日舉行,校長、副校長、榮譽學院委員、學術院使等到場見證,慶祝13名傑出學員完成榮譽學院的旅程。今年畢業慶典主題為「自我發現」,展現畢業學員的蛻變過程。何順文校長在歡迎辭中鼓勵學員回饋全球社區,強調領導者需富有同理心和創新精神,為他人帶來正面影響。本年度榮譽學院畢業生榮譽獎得主葉淑琳分享了她的自我發現之旅,回顧及分享過去四年的成長蛻變,並鼓勵學員勇敢前行。 (左四起)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莫家豪教授、何順文校長、榮譽學院院長鍾可盈博士、副校長(教學及學生體驗)符可瑩教授(右二)為應屆榮譽學院畢業生送上祝福。 葉淑琳(左)獲何順文校長頒發本年度榮譽學院畢業生榮譽獎。
2024年12月4日 香港恒生大學一連兩日舉行2024 年度畢業典禮,頒發學士和碩士學位予逾2,000名畢業生。恒生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鄭慕智博士及副主席錢乃駿先生分別擔任典禮的主禮嘉賓,多名校董和校務委員亦出席,與應屆畢業生分享喜悅。校長何順文教授在典禮上致辭祝賀應屆畢業生,並勉勵畢業生身為全球公民,應能透過行動,包括制定創新方案來幫助解決當今緊迫的全球挑戰,包括氣候變遷、地緣政治對立、貧窮、社會不平等、老年化社會及金融體系不穩定等迫切問題。他引用三位校友與學生團隊獲獎個案,表揚他們以創新方案分別協助解決環保、預防災害和社會共融問題。他又寄語畢業生讓人文與科技成為夥伴,對世界作出有意義的改變,但同時提醒不應過度依賴人工智能(AI),要注意當中的風險。他指出:「使用 AI 做決策時,必須從人性及倫理層面作充分考量,而人類智慧與人文關懷應是超越其他因素的基礎。畢業生應及早認識自我並建立個人價值觀,由自己做決定而不是被AI控制。」何校長表示,高等教育的價值並非以成績或收入來衡量,應著重從跨學科學習過程所經歷的成長,從而為社會帶來更深遠影響。他祝願畢業生在未來工作與人生找到價值和滿足感。鄭慕智博士和錢乃駿先生恭賀畢業生,並很高興見證他們人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他們提到畢業不僅是慶祝過去幾年的努力,更慶祝即將迎來的人生新篇章,又勉勵畢業生須繼續學習、探索和挑戰自己,不論順境或逆境,都要保持自信及堅強。典禮上亦頒發了 2023-24 年度「香港恒生大學卓越教學獎」,嘉許在教學表現卓越的教師,以及表揚他們在教學上持續追求進步所作出的貢獻。今年共有6名得奬者,包括蔡曉瑩博士(藝術設計系)、林立基先生(會計學系)、李美儀女士(計算機科學系)、李偉業先生(供應鏈及資訊管理學系)、鄔欣燕女士(經濟及金融學系)及余浩然博士(計算機科學系)。校長致辭(文字完整版,只有英文):請按此 何順文校長恭賀畢業生 恒生大學吉祥物「恒恒」與一眾畢業生合照 恒生大學畢業生慶祝邁向人生新里程
2024年12月2至3日 研究生院邀得牛津大學副教授暨全球高等教育中心主任David Mills教授到訪進行學術交流。在2024年12月2日舉行的研究生研討會上,David Mills教授發表題為「迦納共和國、埃塞俄比亞和坦桑尼亞的中非博士生流動性及大學研究文化」的演說。David Mills教授於翌日到訪恒生大學,與恒大、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大學的教員進行圓桌會議,探討研究和國際合作的機會。 David Mills教授於研討會上發表演說。 David Mills教授(前排左二)出席有關研究和國際合作機會的圓桌會議。
2024年12月2日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於2024年12月2日舉辦公開講座,邀得國際著名戲劇導演賴聲川博士主講「1984-2024年華語世界的戲劇製作」。賴博士深入探討1984至2024年間當代中國戲劇的發展歷程。他分享自己從華盛頓到台灣的雙文化成長背景,並剖析在面對文化衝突時,這些經歷如何影響並塑造他的戲劇創作風格。活動吸引近120人出席,包括教職員、學生及外界人士。 賴聲川博士主講「1984-2024年華語世界的戲劇製作」。 賴聲川博士講座全場滿座。
2024年11月28日 黃漢華博士(Dr Peter Wong)——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ASTRI)副首席工程師,於2024年11月28日出席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舉辦的「恒傳匯談 」,分享有關深度偽造技術(Deepfake)的經驗,探討技術層面及頭部交換的應用,以及這項技術相關的倫理考量和挑戰。 黃博士通過不同示範影片,解釋了面部交換和頭部交換之間的區別,指出頭部交換技術在電影、遊戲及虛擬現實/擴增實境中均有廣泛應用。他指出,雖然深度偽造技術提供了創新的可能性,但它也帶來了各種社會挑戰,目前需制定規範以確保負責任使用。 他還提醒與會者注意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個人照片的風險,以減少潛在的惡意使用和傷害。 黃漢華博士與傳播學院師生分享了有關深度偽造技術(Deepfake)的經驗。 分享會後,黃漢華博士與師生一同合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