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6日 翻譯學院於11月6日舉行了簡單而隆重的頒獎典禮,以肯定學生在2013至14學年的學術成就及努力。18位同學獲頒院長榮譽錄,5位獲頒最佳進步獎,而3位一年級翻譯比賽的得奬者亦有上台領奬。除奬狀外,得獎同學亦獲贈獎學金或書券以作獎勵。 翻譯學院師生與院長榮譽錄、最佳進步獎及一年級翻譯比賽得獎者於頒獎典禮留影 頒發的獎狀
2014年4月6日 香港翻譯文化講座系列:香港訴訟文書翻譯中語言與文化的問題 (翻譯學院與香港中央圖書館合辦) 講者: 冼景炬博士(客席教授及特別顧問) 李劍雄博士(助理教授) 場地: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本講介紹幾宗香港有趣的案件,當中涉及訴訟文件譯文的爭議。要解決這些爭議,很多時候,法庭不能只著眼於文字語法,還須透視文字背後的文化意義。要了解語言,必須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雖然這已成老生常談,但卻是解決訴訟文件翻譯一個重要的指導原則。講者透過介紹有趣的案件同時,亦會講解這個解決訴訟文件翻譯的指導原則。
2014年3月16日 香港翻譯文化講座系列: 中式公關 Vs 英美公關:公關文案翻譯的兩難 ﹝翻譯學院與香港中央圖書館合辦) 講者:王劍凡博士﹝客席副教授) 場地: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翻譯公關文稿時,譯者應該亦步亦趨,運用「標準化」 (standardisation) 的策略,提供一篇則近原文形式的譯文?還是應該採取「全面適應」(adaptation) 的策略,即全面以外地文化為藍本,重新創作,減少文化差異?問題是:哪些信息應該保留?哪些應該改寫?哪些應該刪除?哪些應該具體化?哪些應該抽象化?到底是建立所謂「中國式公關」重要?還是與國際接軌重要?兩者之間是否可能取得平衡?這個講座嘗試跟大家一一探討有關香港公關文案的翻譯。
2014年2月16日 香港翻譯文化講座系列: 翻譯香港 (翻譯學院與香港中央圖書館合辦) 講者:方梓勳教授(常務副校長、翻譯學院院長) 場地: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1997年主權移交之後,香港的文化認同經歷了一些顯而易見的改變,這在翻譯的策略和成品方面都反映出來。我們可以嘗試把香港當作一篇譯文,它的發展是一個翻譯的過程。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的話,下列方程式有助理解我們的論述: 原文=英國、西方、世界(1997年前);中國政府?(1997年後﹞ 譯入語=香港人 譯文=香港 翻譯者=港英政府?(1997年前);中國政府?(1997年後) 為了要提供有用和可閱讀的譯文,翻譯者國家都選擇採用「目的論」Skopos Theory作為翻譯的策略,同時對本土的文化傳統作出讓步。1997年前,這裡所指的傳統文化就是中國,1997年後就是英國和西方化的香港。本講座將採用不同的案例來說明香港獨特的翻譯現象,其中包括商品的牌子、電影、字幕、街道和地名、馬名、總督和外國名人的譯名等。香港擁有雙語的歷史傳統,又聲稱是「國際都會」,就文化和意識形態而言,這兩觀點會帶出錯綜而別開生面的結論。
2013年11月20日 學生在「香港國際詩歌之夜2013」充當傳譯員 由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及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主辦的第三屆「香港國際詩歌之夜」於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四日在香港舉行,十八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國際詩人和漢語詩人共聚香港,參與這一國際詩歌盛會。「香港國際詩歌之夜2013」的主題為「島嶼或大陸」。 八名恒管翻譯學院學生於會上充當傳譯員。
2012年12月29日 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學生黃浩林同學獲得『新紀元行政管理精英培訓計劃』徵文比賽亞軍。是次徵文比賽由九龍總商會主辦,參加者是來自兩岸四地高校之學生。 黃浩林同學於得獎作品《醫科文經學不倦,精英共創新紀元》中,分享了培訓期間的精彩難忘回憶及隨想詩作。 『新紀元行政管理精英培訓計劃』為香港與內地的大學精英提供一個平台,讓雙方有機會互相了解社會背景、生活習慣和思想理念等。課程內容包括學術交流、講座、研討會、文藝表演及參觀遊覽等「多元化、多層面」的培訓,使各地的高校精英學子透過生活接觸和研習討論,學習不同營商環境中的營運哲學,吸取跨文化的管理知識及經驗,發揮領導才能,促進參與者個人成長及畢業後的事業發展。及後台灣多間著名大學也相繼加入,加強兩岸三地的文化交流。 《醫科文經學不倦,精英共創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