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8日 講者:謝冠東先生 翻譯學院邀請了特約翻譯員謝冠東先生跟翻譯學院新生分享修讀翻譯的心得。謝先生創辦並彙編數個網上字典及同義詞庫。 翻譯員需靈活運用不同的翻譯方法以配合客戶的要求。謝先生闡述社會文化差異對漢英翻譯在用字上的限制。他亦提到英漢翻譯中用字準確扼要相當重要。 專業翻譯員亦需要良好的輔助工具。謝先生介紹了幾個網上資源平台,勉勵學生應要與世界接軌,不斷提升語文能力。 謝先生亦談及他對翻譯行業未來發展的看法。隨著科技發展,電腦輔助工具使用愈見廣泛,常用於確保翻譯文件用詞一致。最後,他鼓勵同學放眼世界,擴闊視野。 同學細心聆聽謝冠東先生的分享
2014年11月26日 修讀「TRA3103公關翻譯」的同學於2014年11月26 日在何善衡教學大樓馮堯敬堂舉行了一場模擬記者招待會,一試在會議廳舉行發佈會的感覺,並嘗試克服在台上的恐懼。 同學四至六人一組,為此準備了多天。他們詳細調查有關的市場資料,發邀請函,並準備所需的道具和服裝,更編寫了中英雙語的新聞資料套件。同學更模擬真實記者會,在演講中加入接續傳譯,豐富是次學習經驗。其中一組更有同學為會眾提供即時手語傳譯。 問答環節向來是記者會中重要的一環,是次模擬記者會亦不例外。課程導師葉衛國先生(翻譯學院客席助理教授)及台下同學暫當記者,提出尖銳問題,無論對講者或傳譯員來說,也是對臨場反應的一大考驗。 修讀TRA3103公關翻譯的同學於馮堯敬堂舉行模擬記者招待會
2014年11月20日 講座:財經翻譯行業一覽 商務翻譯中心邀請陞輝語文服務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黃思靈先生及翻譯總監張婉群小姐,跟翻譯學院同學分享財經翻譯工作經驗。講者介紹財經翻譯工作的流程及行內要求。同學亦即場嘗試校對文件,一試當財經翻譯員的感覺。 同學校對財經翻譯文件
2014年11月12日 參觀香港迪士尼樂園 翻譯學院安排修讀TRA3103公關翻譯的同學於11月12日參觀香港迪士尼樂園,讓他們更了解有關傳媒關係的工作。樂園的傳媒關係總監黃婉筠小姐跟同學分享有關公共關係工作的心得。 關愛社會、保護自然及鼓勵創意全是香港迪士尼樂園重視的核心價值,而傳媒關係的工作就是把其向外宣傳及推廣。迪士尼予人夢幻的感覺,為突顯樂園夢幻國度的形象,樂園非常重視會議、活動、訪問及新聞稿中的用字,力求精準。黃小姐亦向同學講解以客為本的重要性、危機管理策略及翻譯時遇到的挑戰。及後同學亦親身到園區感受樂園的氣氛。 修讀TRA3103公關翻譯的同學參觀香港迪士尼樂園,出席有關傳媒關係的分享會
2014年4月6日 香港翻譯文化講座系列:香港訴訟文書翻譯中語言與文化的問題 (翻譯學院與香港中央圖書館合辦) 講者: 冼景炬博士(客席教授及特別顧問) 李劍雄博士(助理教授) 場地: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本講介紹幾宗香港有趣的案件,當中涉及訴訟文件譯文的爭議。要解決這些爭議,很多時候,法庭不能只著眼於文字語法,還須透視文字背後的文化意義。要了解語言,必須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雖然這已成老生常談,但卻是解決訴訟文件翻譯一個重要的指導原則。講者透過介紹有趣的案件同時,亦會講解這個解決訴訟文件翻譯的指導原則。
2014年3月16日 香港翻譯文化講座系列: 中式公關 Vs 英美公關:公關文案翻譯的兩難 ﹝翻譯學院與香港中央圖書館合辦) 講者:王劍凡博士﹝客席副教授) 場地: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翻譯公關文稿時,譯者應該亦步亦趨,運用「標準化」 (standardisation) 的策略,提供一篇則近原文形式的譯文?還是應該採取「全面適應」(adaptation) 的策略,即全面以外地文化為藍本,重新創作,減少文化差異?問題是:哪些信息應該保留?哪些應該改寫?哪些應該刪除?哪些應該具體化?哪些應該抽象化?到底是建立所謂「中國式公關」重要?還是與國際接軌重要?兩者之間是否可能取得平衡?這個講座嘗試跟大家一一探討有關香港公關文案的翻譯。
2014年2月16日 香港翻譯文化講座系列: 翻譯香港 (翻譯學院與香港中央圖書館合辦) 講者:方梓勳教授(常務副校長、翻譯學院院長) 場地: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1997年主權移交之後,香港的文化認同經歷了一些顯而易見的改變,這在翻譯的策略和成品方面都反映出來。我們可以嘗試把香港當作一篇譯文,它的發展是一個翻譯的過程。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的話,下列方程式有助理解我們的論述: 原文=英國、西方、世界(1997年前);中國政府?(1997年後﹞ 譯入語=香港人 譯文=香港 翻譯者=港英政府?(1997年前);中國政府?(1997年後) 為了要提供有用和可閱讀的譯文,翻譯者國家都選擇採用「目的論」Skopos Theory作為翻譯的策略,同時對本土的文化傳統作出讓步。1997年前,這裡所指的傳統文化就是中國,1997年後就是英國和西方化的香港。本講座將採用不同的案例來說明香港獨特的翻譯現象,其中包括商品的牌子、電影、字幕、街道和地名、馬名、總督和外國名人的譯名等。香港擁有雙語的歷史傳統,又聲稱是「國際都會」,就文化和意識形態而言,這兩觀點會帶出錯綜而別開生面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