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October 2015 『香港高中學生普通話演講大賽2017』賽前系列活動 點燃夢想  綻放青春 暨香港高中學生普通話演講大賽2017 賽前系列活動之第一期工作坊   金秋十月,由我校中國語言及文化研習所主辦,香港新體驗演講會協辦的『香港高中學生普通話演講大賽2017』賽前系列活動之第一期工作坊,於本月二十四日上午十時,在利國偉教學大樓(D座)正式開幕。   開幕儀式上有幸邀請到教育局語常會事務組三位同事蒞臨指導。中文系主任、中國語言及文化研習所所長張光裕教授,新體驗演講會創會會長李志剛先生先後致辭。隨後的語音及演講技巧課程,分別由中文系李春紅老師和香港新體驗演講會康潔賢老師講授。全場笑聲連連,氣氛活躍。之後的小組活動中,由導師及助教帶領同學,圍繞是日研習主題“由衷之言”進行操練。   本活動獲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支持及語文基金撥款,旨在提高學生普通話說講傳意能力,增強同學溝通表達能力。活動橫跨兩年,採用先培訓後比賽的形式,所有費用全免。正式比賽將於2017年暑假舉行。 張教授致辭 李會長致辭 李老師為同學們講解語音問題 康老師為同學們講授演講技巧 小組活動現場 嘉賓及導師合照 全體合照

19 October 2015 名人學者講座系列八 – 數字技術與文化遺產保護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對文化遺產的處理與保護尤為重要。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學術界能利用嶄新的技術,更完整地保存文化遺產,讓其流傳後世。中國語言及文化研習所轄下商道與文化中心於10月19日邀得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曹錦炎教授擔任主講嘉賓,分享該院以最新的數字技術保護文化遺產的經驗。 曹教授為知名考古學家,專研商周文物考古及古文字學,近年投身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曹教授於講座中向聽眾介紹造成文化遺產破壞的成因、文化遺產保護的作用,以及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如何利用數字技術保護珍貴文化遺產,本校師生於接受新知之餘,對古代文明研究更擴闊了新的視野。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陸潤棠教授致送紀念品給曹錦炎教授 曹錦炎教授分享以最新的數字技術保護文化遺產的經驗

14 July 2015 中國古代泉幣與經貿國際學術研討會順利舉行 恒生管理學院中國語言及文化研習所與中文系共同主辦「中國古代泉幣與經貿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語言及文化研習所成立三周年慶典」已於2015年7月13至14日在何善衡教學大樓3樓龐熊少珠講堂順利舉行。 本次會議作為恒生管理學院校慶特備活動,並由冼為堅中華文化拓展計劃贊助。是次會議由校長何順文教授蒞臨主禮並致開幕辭、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副館長(學術)鄭煒明博士代表中國語言及文化研習所榮譽顧問饒宗頤教授致賀辭、大會主席中國語言及文化研習所所長兼中文系系主任張光裕教授致歡迎辭、中國人民銀行錢幣博物館前館長黃錫全教授作大會專題演講。與會者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台灣、韓國和日本等地,討論內容包括從商代至清代經貿、賦稅、銀號及與古代社會相關課題,除結合文獻、實物互為印證外,更涉及大量新出土材料。會議討論氣氛熱烈,成果豐碩,對於重新認識古代貨幣和經貿的價值,以及古今商學的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會主席中國語言及文化研習所所長兼中文系系主任張光裕教授致送論文集予校長何順文教授 與會者合照 研討會現場

2013年11月7日中文系2013-14年第一次學術講座 「新出土簡帛文獻的學術價值及其在教學上之應用」  張光裕講座教授擔任主講   中文系於11月7日舉辦2013-14年度第一次學術講座,由張光裕教授擔任主講嘉賓,題目為「新出土簡帛文獻的學術價值及其在教學上之應用」。講座反應熱烈,除了本校師生外,復有香港大學、中文大學同儕踴躍參與。   張光裕教授現為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中國語言及文化研習所所長,並於不同大學及著名博物館擔任榮譽教授及顧問。張教授是古文字學權威,長期從事商周青銅器辨偽及戰國楚簡研究。   秦火以後,中國古籍損毀嚴重,傳世文獻多經漢儒整理而成。近年,地不愛寶,大量先秦兩漢簡帛文獻出土,對於糾正古籍傳鈔訛誤、重新詮釋經籍、整理學術史影響深遠。張教授擅於運用「二重證據法」,以出土材料與傳世文獻互相印證,創獲良多。張教授首先向參加者簡介近年新出土的材料,包括郭店楚簡、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及清華簡等,接著以〈先進〉「夫子哂之」為例說明簡帛文獻的教學價值。張教授結合北朝鮮出土的《論語》簡以及《孔子家語》等文獻,指出「哂」字原文應寫作「訊」,乃再次詢問之意。張教授釐清了過往的錯誤詮釋,使參加者更深入瞭解孔子的形象以及出土文獻的重要性。   袁國華博士致歡迎詞   張光裕講座教授擔任主講嘉賓   參加者全神貫注,細心聆聽   參加者分享感受   與嘉賓晚宴交流  

二零一三年六月十四日名人學者講座系列(一)「淺談《周易》哲學及其應用」 鄭吉雄教授學術演講   中國語言及文化研習所的成立,旨在推廣中國文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與社會關懷。6月14日,研習所舉辦首次「名人學者講座」,有幸邀請鄭吉雄教授擔任主講嘉賓,題目為「淺談《周易》哲學及其應用」。講座反應熱烈,除了本校師生積極參與外,還有教育學院以及中文大學語文自學中心同儕出席,群賢畢至。   鄭教授現為香港教育學院文化史講座教授兼人文學院副院長,研究《易經》已有數十年,創獲良多。《易》為群經之首,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然而,《易經》內容深奧,加上涉及占筮,故往往予人神秘之感。鄭教授卻能深入淺出介紹《易經》的哲學以及其多年的研究成果。   首先,鄭教授有系統地整理中國陰陽概念的來源以及演變,提出陰陽最早為紀錄太陽強弱的術語,其後發展至人事、政治等不同範疇。故《易經》雖有大量卜筮的紀錄,卻是寄寓治國之道的典籍。傳統學者多認為《易經》的重點為陰陽互濟,鄭教授卻提出大量書證,認為「殷人協陰陽而主陰」、「《易經》協陰陽而主剛」。又以郭店楚簡〈太一生水〉與《易經》比較,指出二者均為自然哲學的作品,其相異之處為〈太〉重視水而《易》則陽光為本。最後,鄭教授介紹以蓍草占筮的方法作結。鄭教授不吝闡釋其多年的心得,使與會者對《易經》有進一步認識。   黃雋軒同學之感想:   《易經》被推為五經之首,又是上古三大奇書,筆者神往已久,然而礙於才識所限,每每一翻開便看得我頭昏腦脹。筆者偶爾從校網得知校方將舉辦「易經講座」,隨即伙同友人報名,而結果亦令我十分滿意。   不少人誤以為《易經》只是神怪占卜之書,卻忽略了其中的文化和哲學思想。鄭吉雄教授以嶄新的觀點解釋易經,並融入其他儒道典籍,少有地以「陰陽」之說闡述易經蘊藏的思想。此次問答環節猶令筆者記憶深刻,皆因在場的嘉賓和講者展開了非常精彩的討論,他們不經意之間談到的內容,無一不表露他們學識的淵博,每一句都令我獲益良多。

2013年6月4日 第二次教職員普通話研習班   本校中文研習中心由2013年6月4日至7月4日舉辦了第二次教職員普通話研習班,由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李春紅老師任教,為26位校內教職員提供研習普通話的機會。最後一節課更安排聚會,同事們一同分享各自預備的食物。